医学这条路,从来都不好走。
尤其是当住院医师们踏入临床,面对繁重的工作、复杂的医患关系、严格的考核标准时,那种如履薄冰的焦虑和无助,我们都曾经历过。
亲爱的住院医师:
深夜值班室的心电图机在滴滴作响,病历系统里还有二十份未完成的病程记录,护士站的电话第N次响起——“医生,3床血糖又高了!”你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,想起昨天儿子发来的语音:“妈妈,你什么时候才能来接我放学?”那一刻,你突然觉得,自己像被夹在离心机里的红细胞,在职业与生活的漩涡中支离破碎。
作为经历过这一切的内分泌科医生,我想告诉你一个“不完美”的真相:医生的强大,不是从不崩溃,而是崩溃后还能重建秩序。
一、允许自己“暂时失灵”
我们科室收治过无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——当身体透支到极限,血糖仪只会显示“HI”。人不是机器,当压力值爆表时,“HI”就是大脑给你的危象警报。
记得有次我晚班连续新收四个病危患者后,突然对着电脑屏发起呆,手指悬在键盘上却打不出一个字。那一刻我恍然大悟:原来医生的“抢救模式”也需要被抢救。适时的“系统宕机”不是故障,而是自我保护的重启机制。所以,如果哪天你在更衣室突然流泪,在停车场独自嘶吼,或者在值班房摔了支笔——别害怕,这只是灵魂在给自己做心肺复苏。
二、家庭愧疚感的“糖代谢”
内分泌医生最懂:持续高血糖会损伤血管,持续高愧疚感则会灼伤心灵。我们总想着“等忙完这阵就陪家人”,结果发现人生是辆永不到站的DKA救护车。
有位患者的话点醒了我:“医生,做您的病人我感觉很幸福,但是不知道您自己的‘家庭幸福指数’怎么样?”。想起为我的饮食起居奔波在路上的爸妈,还有经常陪我上班的爱人和儿子,甚至在人手不够的深夜当起了生命接力的志愿者,心中充满愧疚。后来我发明了“5%陪伴法”:每天拿出5%的时间(约1.2小时)全情投入家庭—可以是陪孩子画一张血糖曲线图漫画,或给爱人讲个甲状腺结节的笑话,或是与孩子进行一次COSPLAY,或是一周进行一次亲子运动会,让工作生活充满活力,让家人感受到职业的自豪感。
三、“发疯”的医学指征
晓萍书记在“青委会表彰会”上说过:医生需要钢铁般的意志,青年医务人员当自强不息。但别忘了,钢铁厂也需要定期熄火检修。“适当发疯”在临床指南里应该被列为“压力性高血糖的非药物干预措施”:
- 在更衣室来段《胰岛素Disco》
- 把病历吐槽写成三行俳句(“血糖二十点/患者偷喝奶茶笑/今夜又无眠”)
- 和规培医师组团在食堂用注射器打番茄酱
(谨记:发疯后需监测“复常指标”——是否能在发泄后继续沉稳地开出处方,是否还记得明天晨会的病例讨论)
四、最黑暗的夜,最亮的光
你们现在经历的每个“至暗时刻”,在医学史上都有回响:
- 班廷发现胰岛素前,糖尿病还是绝症
- 当希波克拉底誓言第一次被诵读时,医生连血压计都没有
- 你此刻写病程的电脑,比1969年阿波罗登月的处理器还强大
医疗的进步从不是直线上升的糖耐量曲线,而是如甲状腺素调节般的负反馈振荡。那些让你窒息的夜班、委屈的误解、错过的团聚,终将成为垂体前叶里储存的“成长激素”。
五、给未来的你开张“处方”
【药品名】 时光胶囊
【成分】 20%崩溃+30%坚持+50%自嘲
【用法用量】 崩溃时嚼碎服用,配合家人照片冲服
【禁忌】 完美主义(可能诱发医者综合征)
【有效期】 至执业生涯终止日
最后送你一段住院总医师留下的“心电图寄语”:
> 人生不是窦性心律,
> 允许早搏,允许房颤,
> 但别忘了——
> 你我都是生命的除颤仪。
那些厚重的医学典籍、永远跑不完的病房、堆积如山的病历,正在以最残酷的方式锻造着医者的筋骨。医学的本质从不是完美主义,而是带着缺憾依然执着前行的勇气。请务必照顾好那个未来注定要拯救无数生命的你——因为对于这个世界而言,每个坚持在医学道路上的灵魂,都是不可替代的光。
当白大褂成为你的第二层皮肤,愿它既能抵御世间的寒,也能感知心底的暖。医生治愈世界,而你要记得,你也是那个需要被治愈的人。
来源:益阳市中心医院
作者:朱婷
编辑:岳敬然